常闻外地游客诟病恒山之游,诉景物单一、人文无趣。每听此言心中顿生不忿,想借古诗回怼——“不识北岳真面目,只缘未到此山中”,单单龙蓬峪一处的风光,足以惊艳八方,不信?一起来看看。
1龙蓬?龙盆?
龙蓬峪,属恒山山系,位于浑源县龙山南缘,大磁窑镇境内,紧邻恒山主景区。过恒山山门,经大磁窑镇西行即到。
与多数自然风光名胜相仿,对于龙蓬峪也有个美丽的传说。传盘古开天地时,东南西北各有四海环绕着大地,浩淼苍茫,无边无际。其中北海位于古冀州西北方,即今天恒山一带。某日,一座大山突然从天而降,挤占北海之地,顿时天地昏晦,日月无光,待尘埃落定,海不见了,惟见涓涓清流从山石间涌出,天长日久,水穿石开,形成一道美若画卷的深谷,这便是龙蓬峪。
山从何而来?传说里,“肇事者”是二朗神,他奉玉帝之命担山赶太阳,行至北海不小心滑倒,效果让海呈现,恒山现身。
现代考古证实,远古时期恒山一带诚然是汪洋连片,山岩中常见海底植物化石便是有力证实。不过,让海呈现的山并非从天而降,它来自地壳深处,亿万年间,受多次造山运动和地壳升降运动的影响,古老的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隆起,形成连绵千里群山,打造出如行如奔的峰峦奇景。
当地人亦称龙蓬峪为龙盆峪,取意龙山之底。龙山在哪里?2002年出版的《恒山之旅》给出答案,浑源县城西南,恒山主峰西15千米处,初名封龙山。因山势雄伟、山麓苍翠,山形似游龙起伏得名。龙盆,是指龙山的边缘底部其状如盆?还是寓意龙山多宝藏聚财于盆?当地人的说明两意兼有。
2画墨仙境
峪口有一中式传统院落,称艺术客栈,内有若干间客房供游人居住。龙蓬峪涧深谷幽,行走至少要一日空儿,提前在此打尖候第二天日出而行,很有必要。
未入峪口,已听到水声潺潺,清波在山谷间流淌,这是自然的
旅游线路指示牌。路在流水的两侧曲折,草上林间石畔,随时变幻。与其说路,不如以径形容更贴切,有的处所连径的轮廓也看不出,只能靠草的深浅与前线景观判断。路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龙蓬峪风光的原始纯真,让人心生恭候。
美妙的恭候在龙蓬峪不会落空的,赞之“人在画中”有些俗,却又找不到更加贴切的用语。溪水、清泉、古树、花草、怪石、奇峰、瀑布……次第呈现,有如置身中国传统山水画中,人随画走,画随步变,移步易景,欣喜频频。
面临如画美景,脚步自然放缓,巴不得把所有秀色记载于心。走累了,可在水边草密花香的处所短憩,得益水的滋润,草长得浓密厚实,坐上去有如毛垫,身旁,有一簇簇、一丛丛的小花张着可爱的脸,有如在打量远来的访者,轻风吹来,花语悄至,一空儿以为身处修仙之境。
一农人走过,盘腿闲聊间才知不远处似竹的植物是大名鼎鼎的“降龙木”。一千多年前,宋辽两国交兵,为破辽天门阵,宋主帅杨六郎派儿子杨宗保去穆柯寨求取降龙木,后面的故事大伙儿都知道,仗打赢了,媳妇娶回来了,皆大喜爱。
3天路风光
走完龙蓬峪全程需要提前做好路书,一进深谷手机信号呈现,必要根据准备好的地图,才能顺利走出去。线路末端落点地名为“大川岭”,过了大川岭,近年来小闻名望的恒山天路已在眼前。
大概缘于“此景只应天上有”的感慨,国内不少处所把远离尘世、风光佳美的交通线路称之为“天路”。曾走过草原天路、长城天路、太行天路,以为恒山天路的滋味最正。缘故?雾多云多。苍翠绵亘的林木常因气候变化吞吐出细小的水滴,聚云成雾。这般景物估计已存多年,不然金代大诗人元好问怎会有诗,“白云何许来,细丝弄清柔。蓬蓬作雾涌,飘飘与烟浮”。
材料引见,天路连绵88公里,经东坊城、青磁窑、千佛岭、王庄堡4个乡镇25个村子,涉龙山森林公园、大川岭景区、千佛岭景区、刁王沟清水度假区、汤头温泉度假区。这个概念与游人视角略有差别,游人以秀气的风光排名次,认定龙蓬峪南端到东葫芦头村最是代表天路品质。
新铺装的柏油路顺畅平整,两边为曲线幽美的缓坡,远观像一幅用饱和度最低的油彩绘就的西方风光画,画中颜色有三,黄绿蓝。蓝的耀眼,是头顶的天空。黄的浓烈,是山麓的油菜花。绿的纯洁,是坡上的松林。久居黄土低原,忽见桃源景物,一空儿被震撼得无言无语,同行几人皆收声,选青石静坐并做寻思状,表情很幸福。
4访古寻奇
东葫芦头村农家乐,能满足游人休息餐饮需要,就餐时,村里善谈的老人会讲起这山这路的过往。原来,从龙蓬峪到东葫芦头,古时为浑源进入
忻州盆地的通商要道。元明清三代,浑源州一贯为晋北商贸及手工业中心,大度的商品物资通过恒山古陉运往冀中、晋南、豫北。源源不断的马帮商队给浑源州带来财产,也留下不少古迹供今人探寻,如静居寺、古驿站、长城古关。
静居寺主体不在,遗迹崖龛内,存有三尊大石佛,为三世佛,佛低均超2米,属金代风格。长城主线清楚,墙体黄土夯筑,墩台有残台包砖,体量硕大,属明代
大同镇内长城的一部分。古驿站位于何处?猜测为破兑臼村。兑臼,古代制造食粮的农具,由碓窝两部分组成,放入粗米杂粮研捣,滤出精米细粉供人食用。为往来吏人提供食宿是驿站重要功能之一,兑臼应是必备设施,石臼生出的五谷之香,不知慰藉过多少远行之人的身心。
寻找古关颇费周折,按常理,古代设关多在山口平整之处,以便管控人员兵马进出,拿出地图参考,东西葫芦头中间设关的可能性最大,坡上河边、田间地头来历几遍,终还是没有发明。无意中从老乡口中搜集到赵长城的信息,顿时引发好奇。以前只知大同境内赵长城在天镇县有所发明,却不知恒山深处尚有留存。和它一起存续至今的,应当还有无数跌宕精美的履历故事吧,不知谁能讲来听听。
-->